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与原因分析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一些领导干部大局意识、宏观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对政策、法律尤其是财经法规掌握不够,以及“新官不理旧账”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责任不清。
应将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运用到干部教育管理中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领导干部普遍树立财经法纪观念,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和经济管理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经济决策水平。
问题整改未触及责任主体的根本利益 很多文章里谈到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难的首要原因是被审计单位重视不够。其实之所以重视不够,最底层的原因是问题整改未触及责任主体的根本利益。如果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效果作为干部考核的硬性指标,作为年终绩效的参考因素之一,这样责任主体一定会重视问题的整改。
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应重点审查领导干部五方面履职情况:一是重大问题的决策部署;二是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情况;三是财务运行和管理情况;四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情况;五是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针对不同审计对象抓不同审计重点。除了高度重视共性问题外,同时还应重视不同审计对象的个性问题。
审计的客观原因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一是私有制的产生,统治阶级要求加强对财务的监督与管理。二是财产所有者与财产经营者的分离,财产所有者要求加强对财务的控制。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私有制的产生、财产所有者与财产经营者的分离。
通过审计,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增强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信任度。同时,审计还可以揭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的决策,促进市场***的有效配置。因此,社会信任机制的构建与维护成为推动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客观原因是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问题三:审计产生的原因是?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指受托者即财产的经营管理者接受财产所有者的委托,代其行使经营管理权,并通过法则、合同、组织原则等手段所形成的责权利相结合的责任关系。 经济监督导致审计行为发生。
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主要指的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及管理的条件与需求,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审计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说,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财产所有权与受托经济责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产所有权逐渐产生并分离。
审计的原始动机来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规模逐渐扩大,所有者难以亲自管理其财产,因此需要将财产委托给特定的人或组织进行管理。为了保障财产的安全和确保管理者履行职责,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应运而生。委托经营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审计提供了客观需求。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客观经济基础。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受托经营、受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当这种经济监督由授权委托者委培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代行时,才产生独立的审计活动。
审计问题屡审屡犯问题在哪儿
但是,审计高压态势下,问题却依然重复出现、“屡审屡犯”,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仅靠涉案单位和人员积极整改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关注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不解决,“屡审屡犯”的问题也就不会根绝。
研究结论表明:严格“审计八不准”是审计独立性的内在要求;“审计预告制”是审计程序透明化的有效方式;“审计买单制”是审计责任追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审计风暴”不再继续的前提条件是审计法制化和常态化;“干部出国费用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内容。
***取四项措施治理屡查屡犯问题,力争从源头上加以根治,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实效。1激励与处罚相结合 一是加大对屡查屡犯现象的惩处力度,自上而下按照“屡查重处”的原则,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责任人从严从重处罚,使其违规成本远远大于违规收益,迫使其对违规行为望而却步。
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深入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以深化财税体制为重点,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二是完善审计整改的报告机制。对审计单位的整改意见,市政府要限时整改,把整改落实的情况报审计部门,同时向同级***或者主管部门报告整改落实情况,实时向社会公布。
审计机关主要是检查监督权,[_a***_]权各个部门都抱得很紧。第6条的移送经常被主管部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屡审屡犯的根源。顺便吐槽一下。 问题四:如何从审计中发现问题 多掌握相关法律和财经法规。法规可以为审计指明重点审计的方,也能为定性处理处罚提供支持。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审计整改制度审计整改制度包括审计整改监督、报告(汇报)、考核制度,多年来,由于未建立相关审计整改制度,或制定了但形同虚设而未执行到位,使审计整改监督和考核力度不够,存在“只审不究、屡审屡犯”现象。①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的监督机制。
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部审计人员选用、配置的控制乏力,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审计职业道德,对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向提供的信息缺乏真实信,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不完善,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2)对内部审计的监督较薄弱。
事前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审前调查不充分。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的不透彻,包括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等方面,致使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对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或者评估不充分,影响审计质量。
二是把好依法审计关。坚持依法审计,是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价值所在。要如实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依法处理问题。三是把好审计报告关。审计报告在内容上更要做到如实揭露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法并,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
因此,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审计组的“作战计划”,是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
存在的问题因各地审计机关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况介绍详略不当。在描述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时过于细致,管理体制详细到所属单位名称一一罗列、收支情况详细到二***科目,资产情况详细到低值易耗品等等。二是问题表述记流水账。